应围绕中医药“三个作用”,筑牢基层服务网底,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满足人们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中医药需求,充分彰显中医药惠民成效。
“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但基本民生投入确保只增不减。”“坚持预防为主,将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全部用于村和社区,务必让基层群众受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饱含民生情怀,字里行间都在为民谋福祉,这让全国政协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马建中深受触动。
“民生福祉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其目的也是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马建中认为,应围绕中医药“三个作用”,筑牢基层服务网底,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满足人们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中医药需求,充分彰显中医药惠民成效。
强基层补短板 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2017年底,全国已有98.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6.0%的乡镇卫生院、85.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6.4%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在近日公布的一则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上,这组数据格外亮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振兴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中医药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变得更可及、更可得、更方便、更有效。”马建中认为,中医药发展成绩催人奋进,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还比较大。
针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仍较薄弱的问题,马建中心里有一剂“处方”: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继续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扶优建强一批县级中医医院,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中医馆、国医堂建设,推广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的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在马建中看来,人才是这剂处方的“君药”,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基础和保障。马建中建议,着力提高基层中医药人才待遇,促进中医药人才有序流动到基层;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基层培养更多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加强对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让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更壮大。
聚焦“三个作用”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当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来临,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势在必行。
“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完善和优化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马建中建议,深入总结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建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让中医药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加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一批中医康复高地,加快形成融合中西医优势的中国康复医学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需求。
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其特色优势也应得到充分挖掘。“以骨折为例,用小夹板加手法治疗效果非常好,与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后遗症少的优点,更能大幅降低治疗费用。”马建中指出,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应在疾病防治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架桥梁定标准 中医药走出去行稳致远
“中医药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伴随早期的商贸活动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以不同形态成为沿线民众共享共建的卫生资源。”谈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今年的工作部署,马建中表示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架桥梁,通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平台,加强世界各国中医药学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凝聚广泛力量,画好同心圆;二是定标准,组织制定中医药相关标准,通过国际规则使之成为国际标准,促进中医药融入各国医学体系;三是扬文化,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推动中医药纳入双多边人文交流活动中,使中医药成为民心相通的一张名片。
马建中表示,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对中医药人的使命召唤。全体中医药人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