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上海,烁玉流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远志楼前,又出现方邦江、张忠德、邹旭、吕传柱等雷神山医院中西医专家熟悉的身影,雷神山中西医结合经验交流会将在这里召开。
回望雷神山里奋战的日日夜夜,就如一叶扁舟行驶在激流勇进的波澜大海,危险无处不在,但是中西医专家用智慧、经验,驾驭生命之帆勇下激流,将一个个患者带往安全的彼岸。雷神山留下的中西医结合经验,将作为宝贵的航行指南,指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危难:雷神山里的战役
一轮明月寄相思,交流会上,当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李锟把雷神山医院的夜景照片投射在大屏幕上时,瞬间引起全场惊呼,那是一排排熟悉的病房,那是来不及欣赏的明月,那是至暗时刻奋斗的战场。
思绪飘回到1月23日,武汉封城。1月25日,雷神山医院动工,仅用21天,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我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临时性传染病医院雷神山医院完成整体交付,可同时容纳医护人员约2300余人,极大缓解了武汉当时“人等床”的困顿局面。这是只有中国才有的速度。
今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护士长胡慧,直到参会当天,嗓子还略有沙哑,“这是疫情带来的后遗症。”胡慧笑着说。
当时,雷神山医院虽已完成整体交付,但由于时间紧迫,只能边验收、边培训、边收治,中南医院成为雷神山医院的接管单位,保障全体医务人员安全的责任落到了胡慧的肩上。
雷神山速度成了胡慧的工作速度,面对几百名援鄂医疗队员,她每天要不计其数地对重点事项进行强调,严肃干练的工作作风让胡慧成了大家眼中的“恶人”,但也最终收获了雷神山医院所有医务工作者“零感染”的优异战绩。
回望那段抗疫岁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教授张笑春怎么也没有想到,有天她会因为疫情站在风口浪尖。
2月3日,张笑春在朋友圈发出“强烈推荐CT影像代替核酸检测”信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条信息当天转发近千万次,阅读量达数亿,瞬间传遍了全世界。
相比现在大规模开展核酸检测,那时的武汉,中南医院每天的核酸检测指标仅有10个。张笑春的背后,是自己双双感染新冠肺炎却15天得不到核酸检测的父母,是一个个没有确诊不能收治住院的患者。
张笑春的一声疾呼,让当时核酸检测严重不足的武汉,改变了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实现了应治尽治、应收尽收,也为病毒的蔓延摁下了减速键。“没想到我的个人建议这么快就赢得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仅三天时间就被采纳。”张笑春说。
一场战役在武汉,在雷神山打响了。
拼命:中医药人挽狂澜
“雷神山超过90%的患者接受过中医药综合治疗。”会上,李锟给出了雷神山中医药治疗数据。雷神山32个病区中,其实只有四个病区专属国家中医医疗队,但累计确诊病例的2011人中,中医药参与率高达1885人。
19支从全国驰援而来的中西医医疗队能在雷神山医院并肩作战,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次生动实践。
如何做好中西医结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医科主任张莹雯讲述了中西医结合背后的经验,“搭好平台组织,起好带头作用”。
作为接管方,他们搭建公共组织,成立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专家组,要求中西医各支驰援队都要派出中医专家参与专家组,方便把控病区中医药用药情况。
他们建立中西医结合会诊平台、编制《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建议操作手册》、研制通治方“清肺化纤汤”,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医药治疗渗透到西医病区,将中西医拧成一股力量。
广东队、上海队、吉林队三支国家中医医疗队在雷神山医院打响了攻坚战。
他们将子弹对准敌人的心脏。临危受命的第二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忠德讲述了找准中医核心病机的坎坷历程,确定病机特点为“湿、热、瘀、毒、虚”等,针对这些特点用药,明显降低了患者重症、危重症转化率。短短的几个字,背后是国家中医医疗队同仁们的艰辛的付出。
他们用“奇兵”围攻敌人的堡垒。雷神山的针灸“神人”、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邹旭现场分享了针药并用治疗重症患者的良好效果。小小的银针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上,如一支“奇兵”,出其不意制服敌人。
他们以中医圣手挽危难于狂澜。会上,岐黄学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方邦江讲述了一个他曾救治的患者,当时老人已是重症,他停掉全部激素,用中医方法让老人转危为安,这位老人就是张笑春的父亲。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为这件事,让我爱上了中医。”西医张笑春激动地说。
事实胜于雄辩,看到中医人所取得的抗疫成效,西医病区对中医方法的认可与使用开始加速,中西医队伍得以在雷神山医院快速团结,合力攻坚。
作为战时医院,雷神山必须落实应收尽收原则,压力最大时,有病区收治了十多个瘫痪病人,再加上传染病护理的工作强度原本就比一般疾病大,医护人员的压力可想而知。但繁重的工作任务却在精细化管理、同质化治疗、人性化服务的雷神山医院模式下一一化解。
4月14日,在中西医人共同努力下,雷神山医院实现“清零”!
雷神山战役,打得漂亮!
共识:中医不是慢郎中
在疫情暴发之初,武汉由于医疗空间、生命支持设备、重症医学专职医护人员不足,重症患者呈急剧上升趋势,病死率不断攀升。
“医疗队除了配备传染病专家,还要配备重症方面的专家,单纯传染病专家是不行的,要有重症医学专家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抢救患者。”钟南山院士的话,道出了与会专家在雷神山抗疫的共同感受。
雷神山医院作为武汉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重要医疗机构,医院内部不断规范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加强重症危重症患者护理, 3月15日,雷神山医院急危重症专业委员会成立,40多名中医急诊人入选委员会名单。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担任急危重症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对此次中医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表现,他说:“中医药为医师插上了另一双翅膀。”
在大众的认识里,中医是“慢郎中”,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只有西医才有用。但在雷神山的抗疫实践中,中医药辨证施治,对解决急危重症患者出现的高烧不退、呼吸障碍、消化系统等问题,缓解急危重症患者长期卧床导致的腹胀、意识不清等症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中西医人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下。3月1日,全国年龄最大的98岁危重症患者胡汉英从雷神山医院出院了。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拨开了死亡的阴霾。武汉重症及危重症比例从38.9%下降至12.7%,湖北省也从16.7%下降至3.2%,死亡率大幅降低。
中医不是慢郎中,是写在雷神山抗疫篇章中最有力的一笔注脚。
会上,吕传柱站在急诊人的视角讲述了感受。“未来急诊人不仅要堵枪眼,还要拉警报。”急诊作为发现疑似、确诊患者的第一场所,要提升疫情监测和应急响应能力,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吕传柱早在急诊科救护车上备放中药药品,“中医药应是急诊抗疫的‘常规武器’。”他说。
雷深山医院的重症、急诊经验,将在未来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
未来:雷神山精神永存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高度肯定了中医药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指明了道路。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雷神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的生动实践,让中西医擦出的火花化为希望之光,照亮患者通往平安的路,也为中西医结合指明方向。因此,雷神山中西医结合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恰逢其时”,这些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中西医专家,撇开中西医身份,站在以人为本,以生命为重的角度,在战后对战局进行全面复盘。
雷神山精神,是中西医团结协作的精诚精神,正如方邦江在会上说:“雷神山精神将永存!”
7月27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新冠肺炎可能成为该组织有史以来宣布的最严重的全球突发公卫事件。在全球抗疫环境下,雷神山经验,雷神山精神的实践证明充分显示,中西医结合的抗疫模式是有效的,是可行的。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大家将在共同的雷神山记忆下,通力协作,让中西医结合抗疫模式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雷驰荆楚,术济苍生。黄家湖畔的雷神山医院曾上演最激烈的战役,这里也是中西医协作抗疫根据地,记录下并肩奋战的最美时刻,未来,中西医人还将携手同行,穿过激流,一叶扁舟正驶向阳光明媚的未来。
雷神山精神永存!